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吉林省通化市東昌區(qū)第三實驗小學 郭翠蘭
[摘要]多媒體信息技術具有圖、文、聲并茂甚至有活動影象這樣的特點,具有許多對于教育、教學過程來說是特別寶貴的特性與功能,隨著“課改”在常規(guī)教學中的開展,多媒體信息技術作為一個全新的教育手段,正出現(xiàn)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它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大大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豐富教學內容,拓寬教學視野,激發(fā)學生思維。因此,關注信息技術與音樂教學的有機整合顯得尤為重要。信息技術作為全新的教學手段,與小學音樂教學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通過巧妙的運用,與課堂教學有效的融合,即將成為今后音樂教育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信息技術相互整合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展思維提高效率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進入教育領域必將引起教育思想、教學模式乃至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出現(xiàn)一種新型的教學形態(tài),給教學帶來生動活潑的新局面。小學音樂教育與信息技術互相交融、相互整合,也將成為今后音樂教育的必然趨勢。
一、以信息技術為“教材”,拓展教學新內容
以課內音樂教材為中心,抓住某一結合點設計一些課前、課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搜集、網上閱讀等發(fā)散性、拓展性實踐活動,以求把網絡上的音樂資源充實到現(xiàn)行音樂教材中,使教材更加完善。例如:歌曲《金扁擔》一課,本課是一首苗族兒童歌曲,我并沒有直接講授有關苗族音樂方面的知識,而是課前讓同學們支搜集這方面的資料,然后在課上進行交流學習。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拓展了教學內容。
二、以信息技術為“工具”,優(yōu)化歌曲教學
1.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興趣。
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主要是對形象具體,形式新穎的事物引起好奇。多媒體課件能將文字、圖像等直觀地展示出來,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的教學情景,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器官,把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審美體驗推向高潮。
例如:講授《讓我們蕩起雙漿》一課時,音像同步展現(xiàn)出在灑滿陽光的湖面上,祖國的花朵――穿著節(jié)日服裝的孩子們,劃著小船,盡情的游玩,愉快的歌唱,天空是那樣晴朗,水面碧波蕩漾,一片和平歡樂的景象。同學們都忘情的投入在這美麗的意境之中,同時完整的隨著學唱歌曲。由此可見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能夠誘發(fā)學生的濃厚興趣。
2.利用信息技術強化課時容量,提高效率。
在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音樂教師只能口述與歌曲相關的知識,學生感覺乏味,而使用信息技術中的電教多媒體教師則只需課前把準備所講的內容精心制成課件,不但增加了課時容量,而且提高了課堂效率。如學唱歌曲《土撥鼠》時,學生不了解土撥鼠,只能從字面上理解它是一種鼠類,有的同學還問我:“教師,土撥鼠是不是和老鼠一樣,是四害之一呢?”,為此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首先認識土撥鼠,再觀察另一副流浪漢抱著土撥鼠的圖片,從圖片中學生不難看出,土撥鼠是人類的朋友。因此,利用這種手段豐富了學生的感性材料,學生學的既輕松又高效。
3.利用信息技術發(fā)展思維,構建“綜合性”學習方式。
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中介工具”,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把音樂與美術、動畫、語文等結合起來,實現(xiàn)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發(fā)揮各學科的綜合效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例如講授《嘀哩嘀哩》一課,我在教學過程的最后設計了在學會歌曲的基礎上創(chuàng)編歌詞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先創(chuàng)編了一段歌唱秋天的歌詞,然后讓同學們參照大屏幕上的歌詞結合實際創(chuàng)編一段歌唱冬天的歌詞,接到任務后,同學們自覺組成小組,熱火朝天的討論起來,有了教師的創(chuàng)編例子,學生就有了創(chuàng)編的模式,很快同學們就爭先恐后的匯報起來,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整個過程實際上就與語文學科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這種“綜合性”的學習方式,達到了創(chuàng)新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
4.利用信息技術將抽象化轉為具體化,突破重難點。
音樂課不同于語文課,可以進行形象的文字敘述,也不同于繪畫可以用色彩線條來展示作品,而是一種由抽象聽覺到形象感受的過程。而信息技術可以把抽象的音樂理論進行進行形象化處理,變的直觀有吸引力更好的攻克難點。例如:在講授樂理知識音符時,同學們認識了音符后,都想動手寫音符,可是一動起筆來就出現(xiàn)了好多笑話,尤其是符尾寫的五花八門,弄的我哭笑不得。為此,我運用了幻燈片和畫板制作了多媒體課件,詳細制作了音符各部位的寫法,讓學生一目了然,同學們通過仔細觀察然后動手寫時就準確無誤了。整個教學過程氣氛活躍,學生始終處于興趣盎然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運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欣賞教學
1.運用信息技術,調動學生欣賞興趣。
音樂作為最有情感的藝術,只有創(chuàng)設一種與音樂情境相和諧的環(huán)境、氣氛,才能使學生很快地進入音樂,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樂語言表達出來。運用多媒體計算機進行教學,不僅課時容量大,迅捷、方便,而且生動形象,比起傳統(tǒng)的教學省時增效。例如,在欣賞外國民歌之一墨西哥民歌時,我運用多媒體播放這個國家的生活片段,展示其國家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民族服飾、地域風情等,學生如身臨其境,許多學生自然產生了了解其國家的音樂的要求,這就達到了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喚起學生(學習主體)加入學習的目的。
2.運用信息技術,將歌曲樂曲的背景介紹形象化。
欣賞課的關鍵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一是介紹歌曲樂曲的背景因素,這一環(huán)節(jié)也是讓很多音樂教師頭疼的,尤其是一些外國音樂的背景因素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是枯燥無味,興趣皆無。針對這一點我們可選用多媒體電腦直觀快捷的手法,恰當?shù)丶尤胍恍┥鷦拥漠嬅媾浜现v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欣賞《洪湖赤衛(wèi)隊》主題歌時,教師一邊介紹電影《洪湖赤衛(wèi)隊》的劇情,一邊讓學生觀看劇中主要片段,讓學生知道這首歌是韓英母女倆在牢房相會時的大段唱腔,是韓英的獨唱部分。充分表現(xiàn)了韓英被捕后堅貞不屈、臨危不懼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崇高的革命情操。學生在欣賞之前,了解了這首歌的背景因素,為他們欣賞歌曲作了充分準備。
3.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生記憶樂曲主題。
欣賞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通過欣賞記住該樂曲的主題音樂。主題是樂曲中具有特征的、并處于顯著地位的旋律,它表現(xiàn)完整或相對完整的樂思,是樂曲的核心,為其結構與發(fā)展的基本要素。所以教師有必要讓學生聽唱并記憶樂曲的主題音樂。教學中我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將主題音樂所反映的畫面與聽唱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的記憶。例如:學生欣賞《彼得與狼》,這是一首很受學生歡迎的交響童話。其中,樂曲中小彼得的音樂反復出現(xiàn),那么出現(xiàn)幾次呢?就需要學生記住這段主題旋律。我運用多媒體播放小彼得的音樂,他那活潑可愛的形象生動的展現(xiàn)孩子面前,音樂也隨著歡快活潑起來,孩子們都不由自主隨著音樂活動起來,仿佛自己就是小彼得一樣,接下來當再次聽到小彼得的音樂時孩子們就會哼唱并律動起來,這個主題旋律就這樣走進了孩子們的記憶里。
4.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加強思想情感教育。
通過信息技術整合音樂教學,加強思想情感的課例很多。如:在欣賞《紅旗頌》時,我利用信息技術再現(xiàn)已消逝的歷史氛圍,使學生進入歷史的角色,受到音樂感染和教育。在欣賞革命歌曲時,可以利用電影剪輯、電視錄像、歷史革命歌曲錄像帶(碟)等產生的生動的畫面,鮮明的色彩、感人的音響,使學生在正確理解音樂的同時,激發(fā)出對真善美的愛,對假惡丑的恨,思想感情受到極大的感染和熏陶。
目前,我國對音樂教育、全民素質教育下了很大的決心也加大了實施力度,這種趨勢必將帶來音樂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及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音樂教育必將實現(xiàn)信息化、科學化的宏偉目標,我們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也將借助這個平臺,把小學音樂教育推向一個歷史的新高峰!
參考文獻:《音樂課程標準》
《中小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