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八孔豎笛教學
南京市六合區(qū)仕金學校 潘朝陽
八孔豎笛起源于意大利,16―18世紀,盛行于歐洲各國。八孔豎笛自1983年由南京師范大學音樂系孫恒樞教授引入我國以來,在發(fā)展基礎教育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八孔豎笛結構簡潔、排孔科學、價格低廉、音色優(yōu)美,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如何在平均律制的豎笛上吹出民族的樂韻,是我教學中探索的課題。教學中,我主要是把握以下幾個關鍵,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訓練。
一、掌握基本指法
唱歌必須掌握方法,吹笛必須學會指法。弄清八孔豎笛排孔原理,就不難掌握其指法。八孔豎笛是以C大調音列排列,從最低音c1向上順次排列,唱名分別為1、2、3、4、5、6、7等。其中從高音3以上的音,以左手拇指(O孔)兼作高音孔,使高音區(qū)和中音區(qū)、低音區(qū)一樣甜美、文雅。它僅僅八個音孔卻能奏出兩組以上完全的半音階(c1-d3),這是因為它的排孔科學。以C大調為例,除文中例舉的音外,其他的音可用叉孔指法獲得。教學中,僅用兩三節(jié)課就可使學生了解C大調音列的指法,而這些音中僅b2為叉孔音。最初的學習階段,只要教授學生掌握b2、bb1、bb2、#f1、#f2五個叉孔音指法,就能順利地使學生掌握C大調、F大調、G大調指法,為進一步學習豎笛打下基礎。教授這五個叉孔音時,不能讓學生機械地學習,可用我稱之為“趣味教學法”,使學生在好奇中產生興趣,在興趣中得到掌握。如b2 音,我讓學生先吹e2,然后讓他們認識到:在吹奏e2的基礎上,開放左手無名指,即可吹出b2音,而bb2指法,在b2指法的基礎上,右手無名指閉孔即可吹出;又如#f1指法,先讓學生吹c1,然后讓學生在c1的指法基礎上,開放右手食指,即可吹出#f1,其他幾個叉孔音也按此法教授。講解過程中,我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做3-7(e2-b2),3- b7(e2-b2),1-#4(c1-#f1)等指法練習。趣味學習中,學生很快學會并掌握了叉孔音指法。
二、傳統(tǒng)五聲訓練
在掌握基本指法的基礎上,布置一定的樂曲,使學生在學習樂曲的過程中,指法得到鞏固。正如前文所說,由于豎笛為外來樂器,一般教材亦以西洋大小調的理論編排樂曲和練習曲。常見的樂曲如《劃小船》、《粉刷匠》、《歡樂頌》、以及《雪絨花》等,這些選材對學生熟練掌握指法,增強學習興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對提高課堂效率有一定的幫助。然而處于世界東方的中華民族,五聲性觀念根深蒂固,民族的音樂特性不容忽視。而強調把五聲性音樂放在首位,是我教學的一貫要求。教學中,除選取改編一些中國民歌,民族性歌曲樂曲外,我還加強了對學生的五聲性音樂的訓練。通常做法是:在C宮、F宮G宮上,做一些五聲音階的訓練,讓學生熟練掌握56123等五音的指法連接。在此基礎上,吹奏一些中國音樂,如我根據(jù)歌曲改編的樂曲《小白楊》、《青藏高原》、《當兵的人》等。這些樂曲學生學起來輕松自然、愛不釋手,充分證明了傳統(tǒng)五聲訓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民族管樂技法的移植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源流長,民族音樂異彩紛呈。在中國數(shù)以千計的民族樂器中,民族管樂獨樹一幟。民族管樂的某些技法如“打音”、“滑音”等,是西洋樂器所望塵莫及的,而八孔豎笛的手指直接開閉音孔的特點,給了我很大啟發(fā):是不是可以把民族管樂的某些技法應用在豎笛上呢?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實踐證明,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用這些技巧的。以1=C為例,6-1、3-5、1-3、7-3等這些音之間滑音效果與民族管樂滑音效果相似,而如“打音”、“疊音”、“花舌音”等技巧更是照搬照用。我曾經(jīng)把嗩吶獨奏曲《百鳥朝風》部分段落移植成豎笛譜,吹奏給學生聽,同樣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布谷的叫聲,知了的啼鳴,激起學生對豎笛狂熱的興趣;隨后我又改編了如《春江花月夜》(片段)、《花好月圓》等樂曲,給學生的民族音樂學習添上了重要一課,使西洋八孔豎笛吹出了民族的樂韻,煥發(fā)了新聲。
以上所述只是豎笛教學的部分內容,實際教學中還應考慮諸多因素,以認真的態(tài)度加以解決。常見的問題如下:
一、呼吸問題
為了提高發(fā)音的質量,獲得完美音色,必須掌握適度的口風,以及良好的呼吸??勺寣W生做如下實驗:先分別用剛能發(fā)音的微弱口風和發(fā)音響亮的強口風吹b1音,比較兩者有何不同;各有什么缺點。然后再用較寬松的口風(口腔空間稍大,氣流較松緩)吹這個音,腹部彈動著微調其力量,使笛子振動輕松,發(fā)音圓潤、明亮,這就是b1的最佳口風。吹奏樂曲過程中至始至終都要保持最佳發(fā)音??陲L過輕,聲音軟弱無力,暗淡而無生氣;口風過重,聲音死板生硬,粗劣而不流暢。呼氣時應均勻有支持;吸氣應適時且從容不迫。吸氣如同聞花香時的瞬間感覺,腰部四周向外擴張,空氣立即進入肺底,繼而胸部隨之擴張;呼氣時腰部適度保持擴張狀態(tài),小腹逐漸內收,使氣息均勻有支持地呼出??諝馔ㄟ^鼻和兩邊嘴角吸入,多余的氣息也由鼻和嘴排出。這里要指出的是:不能猛吸氣,即吸氣不要太滿,而呼氣也應均勻有支持,不能一下子呼盡,要做到呼吸循環(huán)銜接、富于韻律感。
二、關于合奏訓練
豎笛教學中最需要解決的是音準問題。集體吹奏時,由于各人口風力量不等,相互間的音高差別可能相當明顯。未經(jīng)訓練的集體,其音高差距往往很大。為此,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器官,讓學生注意聽他人的笛聲,調整自己的音色,使集體吹奏的聲音差距縮短在最小的限度,奏出和諧的樂章。訓練時要特別強調學生的力度應在最輕度的范圍之內,即P-PP之間,從單音、雙音到和弦,循序漸進地加以訓練。合奏訓練對學生的音樂聽覺要求更高,幫助更大。而通過訓練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集體主義思想,樹立團結協(xié)作的意識,要讓學生意識到,演奏中每個人都很重要,良好的演奏效果離不開他們的努力。實際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往往特別熱衷于合奏,因為不論吹得好的,吹得一般的,都能在合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課堂中我的學生已能吹奏兩聲部的樂曲,如《念故鄉(xiāng)》、《送別》、《故鄉(xiāng)的親人》等。在此基礎上加以訓練,學生能吹奏三聲部、四聲部的音樂。在南京市中小學生豎笛合奏比賽中,我編排的四聲部樂曲《美麗的夢神》獲得了評委們一致好評,為學校爭得了榮譽,這也充分證明了合奏的必要性和號召力。
三、關于記譜唱名
唱名法有固定唱名法和首調唱名法兩種,而記譜在我國還有線譜和簡譜之別。固定唱名法是指不管什么調,一律以下加一線作do演唱演奏(以高音譜號為例),遇到C大調音列之外的音,即使是調內本位音,也看作變化音處理。(即任何曲調都按C大調處理,所有音唱名永遠不變)。首調唱名法則是隨著調號的不同而改變:如C大調中C唱作do,而G大調中由于主音移高五度,則以G唱do了。音樂界為用固定唱名法還是首調唱名法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以德國為首的一些國家主張固定唱名法,理由是固定唱名法識譜迅速、快捷、方便。而匈牙利等國家則一直使用首調唱名法,同樣經(jīng)歷了時間的考驗。豎笛教學中,我認為不能否定一種唱名法而肯定另一種唱名法。應當做到既讓學生有固定的唱法,又有首調的概念,雙方互相共存。而在教學初期,我則傾向于固定唱名法,甚至可用簡譜代替線譜。因為現(xiàn)階段簡譜在我國一直長期存在。用簡譜記法代替線譜固定唱名,便于豎笛初學者從識譜的困境中解脫出來,從而集中精力學習豎笛。這種記法特別適用于初學者,尤其適合農村學校學生。用簡譜記法代替線譜固定唱名,是無奈之中的嘗試,卻受到學生一致歡迎…...
作為我校的校本課程,豎笛學習激發(fā)了學生思維的多向性,促進了眼、耳、口、手、足多種器官的協(xié)調發(fā)展,學生通過豎笛學習,激發(fā)了學習音樂的興趣,開拓了音樂視野;開發(fā)了學生智力潛能;增強了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藝術鑒賞力;培養(yǎng)了協(xié)作精神,豐富了音樂課堂教學。
豎笛學習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毅力,學生體會到學習音樂必須有堅強的毅力才能成功,他們通過耐心刻苦地學習,逐漸走上成功之路,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表現(xiàn)了勇于克服困難的毅力。在合奏過程中,學生深深感受到服從演奏紀律,服從指揮的重要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豎笛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制能力、協(xié)調能力及合作品質。擺脫了‘自我’,從‘他我’關系中獲得人生經(jīng)驗,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
豎笛――學生的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