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呼喚“理性回歸”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學習體會
《中國音樂教育》雜志2012年第3期的開篇,刊登了廖家驊教授《深化教改的重要文獻―〈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學習札記》一文,筆者認真拜讀,細細品味,覺得廖教授對于《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修訂稿”)的分析句句在理,可謂是提綱挈領、一語中的。
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教學一線的中學音樂教師,筆者親歷了音樂課程改革十年來的歷程,感受了教師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為等發(fā)生的改變。修訂稿的頒布,無疑是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實驗稿”)基礎上一次承前啟后的修正和提高,有著里程碑的意義??v觀修訂稿的整體布局和文字描述,我最大的體會有以下三點:
一、“雙基”的理性回歸
通過對兩份課程標準的對比學習,我發(fā)現(xiàn)修訂稿對于“雙基”(基礎音樂知識、基本音樂技能)的表述更為翔實具體,相比之下,實驗稿中對于“雙基”的表述有淡化的現(xiàn)象。而實踐證明,淡化“雙基”的結果,使音樂審美的理念陷入空泛。我們可以從以下文字中來感受“雙基”的理性回歸:
1.修訂稿的課程設計思路中增加了關于“正確處理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審美體驗和文化認知的關系”的闡述,指出“強調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所應達到的標準,是發(fā)展學生審美體驗、藝術表達和文化認知的基礎,其本身就是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組成部分”。
2.課程總目標中增加了“學習并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視野,發(fā)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表現(xiàn)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yǎng)”的表述,這是實驗稿中所沒有涉及的。
3.以筆者所教的7―9年級為例,在課程學段目標中,實驗稿的描述是“要適當減少唱歌的數(shù)量要求,注意嗓音保護”;修訂稿的描述則是“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積極參與演奏及創(chuàng)造活動”。
4.7―9年級的演唱要求中,修訂稿增加了“在合唱中積累演唱經驗,進一步感受合唱的藝術魅力,學習基本的指揮圖式”;在識讀樂譜中,增加了“具備識譜能力,能夠比較順暢地識讀樂譜”的表述。
5.在關于教學內容的幾點提示中,修訂稿增加了“要重視課程內容中對演唱姿勢、呼吸方法、節(jié)奏和音準等方面的要求”。
由此可見,專家們在修訂稿中加入了多處與“雙基”有關的條目和文字,從課程設計思路到課程總目標,從學段目標到課程內容,都體現(xiàn)了對于這十年音樂課改中出現(xiàn)問題的反思和“雙基”的理性回歸。以筆者十六年的音樂教學為例,剛工作時為了給學生講音程的全音半音關系,曾把音樂課的學習變成了枯燥的數(shù)字學習。
2001年新課改開始后,我所在的蘇州地區(qū)用了《藝術》教材,一時間音樂課百花齊放,簡直是“亂花漸欲迷人眼”,識譜變得不再那么重要,一首歌曲可以直接唱歌詞,花樣繁多。這種現(xiàn)象持續(xù)到2006年以后,音樂教師們在實踐中不斷反思,浮躁的課堂開始變得沉靜下來,教師們意識到這樣的課堂看似花哨熱鬧,但學生真正掌握到了什么?音樂審美的核心理念是否達成?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是否提高?大家意識到淡化了“雙基”的音樂教育,不是真正的審美教育。
修訂稿對于“雙基”的表述切中要害,但對“雙基”的重視并不是指一味重視“雙基”而淡化音樂課程的核心理念?!耙砸魳穼徝罏楹诵摹钡幕纠砟钍且灰载炛?,我們要牢牢把握這一理念,在此基礎上的音樂教學才更理性、更有效。
二、“學科綜合”的理性回歸
實驗稿的基本理念中有“提倡學科綜合”的表述,在修訂稿中,將其改為“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從“提倡”到“關注”,盡管只是一詞之差,卻有著理念上的改變。修訂稿還指出“在教學中,學科綜合應突出音樂藝術的特點”。記得吳斌老師在《音樂教師的使命是以音樂育人》一文中提到:“你是音樂教師,你所授課的內容、價值、目標不要背離音樂的本體?!币魳氛n的適度綜合是值得關注的,但關鍵看我們音樂教師是否能把握好這個“度”。事實上,不能準確把握好這個“度”的例子不勝枚舉。
在我以前所教的《藝術》學科中,由于自身對課程標準的學習不夠深入,過分強調綜合,所以在音樂課堂上,唱、畫、舞、奏、編像趕集一樣集體上場,課堂熱鬧非凡,但熱鬧過后,剩下的是什么?恐怕都“煙消云散”了。所以我認為,修訂稿用了“關注”一詞是很恰當?shù)?,讓“學科綜合”理性回歸。音樂課的綜合是以音樂為主線的綜合,在教學過程中失去了音樂這條主線,音樂教學也就失去了意義。
三、“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運用”的理性回歸
在實驗稿的教學建議中,對于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表述是“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而修訂稿的表述則是“合理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此圃黾恿恕昂侠怼币辉~,卻引起了我強烈的關注和內心的認同感。
我們知道,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擴充了音樂課堂教學的知識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在音樂教育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特別是生活在網絡時代的學生,見多識廣,在課堂上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它能融合視、聽等手段,切實提高課堂效率。但是,過度濫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的現(xiàn)象也普遍存在著。我聽過不少青年教師的音樂課,發(fā)現(xiàn)一個“怪”現(xiàn)象,有的教師一本教參、一臺電腦就足以應付一節(jié)音樂課,甚至出現(xiàn)沒有電腦就沒法上課的現(xiàn)象。為什么?因為沒有了課件里的范唱、伴奏,沒有了課件里的圖片、視頻就沒法上課。我學習過北京市八中李存和北京市房山區(qū)城關小學張秋立等名師的課,發(fā)現(xiàn)他們都很注重自身基本功的修煉,范唱、范奏、身體動作、一言一行,哪怕是一個微笑都那么具有音樂感。也就是說,教師教學基本功除了掌握現(xiàn)代教育技術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師道德修養(yǎng)、專業(yè)技能和自身教育魅力的修煉。所以應該合理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而不是過分依賴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
修訂稿的發(fā)布,不僅肯定了實驗稿實施十年來所取得的成果,而且切實改進了實驗稿在實施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為廣大一線音樂教師提供了最有效、最直接的“參考綱領”。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我貼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毙抻喐迥哿酥贫ㄕ叩闹腔?,也體現(xiàn)了他們沉下心來、腳踏實地實施課程改革的決心,同時也終將推動音樂課程改革一路前行!
潘麗琴 江蘇省常熟市第一中學